有一样东西,是这个时代所共有的回忆:红砖房。
红砖房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心酸过往千姿百态的容器。
合肥的红砖房大都建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住过的人,最能懂它们。
01、西园南村
位置:蜀山区龙河路与合作化南路交口处
每每经过合作化南路,小爱都会看到三层高的红砖房,红砖房的数量有6幢。
在网络上,能找到关于西园南村红砖房的信息不多:“1983年建成”,“共226户”,“暂无拆迁改造计划”。
在龙河路的入口处,那颗上了年头的香椿树,到了夏天逐渐丰茂,风吹过,发出沙沙声。
天气晴好时,住户会将家中洗过的衣服、被单,拿出来晾晒,不仅在阳台上晒,楼栋之间也拉起了晒衣绳,且都是小孩子的衣物占大多数。
住户与住户之间,像是达成了某种默契,在楼下聊天、转悠。
红砖堆砌起来的,是一个个家庭。现在,像这样老破小的环境,还让人留恋不愿走的原因,无非西园南村的地理位置和双学区的优势。
而且生活在这里的人,是希望改造的,随便抓一个阿姨问问,她都会告诉你,在等待改造。
可是,无论改造会不会来,生活还是要继续。在这里,还能看到他们保留了很多年的生活习惯和节奏。他们经常三五人聚在一起打牌、瓜蛋,谈论着菜价和天气。
从张家儿子聊到李家媳妇,直到接孙子孙女放学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前去学校门前等候。
这里的庭前院后栽上了绣球、月季、葡萄等植物,现在正到了欣欣向荣的模样,不出门便把一年四季装进了红砖房之间。
在天气好的日子里,红砖房之间的那抹阳光,生活在这的人会好好把握住。阳光会使得食物脱水,利于保存;也会去除鞋子里的湿气,杀死细菌。
生长在五幢旁,有两颗高大的树,长得比三层楼房还高,郁郁葱葱的,树叶一个挨着一个,夏天乘凉真是极好的,不过蚊虫也多。
西园南村是扎眼的一抹红,好似南园人的朱砂痣般,长在了身体里。
02、合肥监狱生活小区
位置:包河区合柴1972附近
合肥监狱生活小区和合肥监狱第二生活小区,离得不远,都位于合柴1972附近,还保留着红砖房的建筑。
在前往合柴1972的路上,有一个小区门口,你注意过没?
从这个入口进去,会发现有几间矮矮的红砖房,小爱据附近菜市老板了解到,现在住在里面的,是合肥监狱的职工,合肥监狱搬走后,他们还生活在这里。
再往前走,会发现一家汽车服务公司,这处建筑一看就与合肥监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刷过的墙漆也掩盖不住它身上的历史气息,墙皮下的红砖若隐若现。抬眼,便看到圆弧状的屋顶,雨水冲刷的痕迹再一次袭上了白墙。
再往小区的深处走去,赫然出现了一幢三层的老式居民楼。
通体都是红砖堆砌而成,居民楼上有个标牌,写着合肥监狱宿舍15幢。
楼前的两颗梧桐树长得高大且茂密,石子简易铺设在院前,居民用砖块码成一个个花池,里面种上了应季的蔬菜。每家门前都堆着很多杂物,各种颜色的绳子拉扯在柱子上,衣服就随意晾在上面。
进入楼内,只有一个楼梯,扶手被摸得光滑发亮,天阴下来的天气,楼道内是漆黑一片。
阳台上,被热爱生活的人们种上了几盆盆栽,长出了白菜、小葱。
小爱的造访引起了一位名叫陆伦新的老人的注意。
老奶奶杵着拐杖,一步踱着一步地从楼梯上走下来。
据她口述,今年79岁的她已经住在这里31年了,“这是建得最早的一栋,附近的都是后建的,现在是想拆拆不了”。言语了充满了无奈,我也心疼奶奶这么大年纪上下楼很不方便。
合肥监狱生活小区就在合柴1972的正对面,去往这个小区的除了业主外,游客是不会踏足的。
这里的两幢红砖房,肉眼能看到改造的痕迹,在一楼的住户门前,围起了围墙,楼后边安装了新的管道。
比这两幢更让人感兴趣的是,附近的监狱生活区标有西平、中平字眼的平房。
它们分布排列有序,一栋接着一栋,矮矮的房子不知可有3米高,大都两两相对。
部分外墙上粉刷了白色墙漆,依旧掩盖不住红砖的踪迹,看着这样的房子,难免令人想起,穿着凉鞋手拿着蒲扇,坐在竹塌上纳凉的场景。
多年前,孩子们光着脚丫,穿梭在小院前,看蚂蚁搬家。
散养的几只猫咪,不用特意照料,它们自己会在用来装泔水的桶里找吃的,吃完又钻到角落里,打盹去了。
青翠的梧桐树越来越粗,有时会被栓上绳索,孩童就在树下荡秋千,兹呦兹呦地晃过了好多年。
现在已不见那副场景,夏天的风吹过,你是否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