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移动公司“五个强化”守护群众钱袋子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摘要: 合肥移动勇担社会责任,采取技术优势、配合公安社区、多触角宣传,五位一体守护省城人民的“钱袋子”,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
合肥移动勇担社会责任,采取技术优势、配合公安社区、多触角宣传,五位一体守护省城人民的“钱袋子”,积极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地见效。
一、强化数据发掘,打造反诈慧眼 合肥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反诈业务场景模型。结合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处置流程,通过对诈骗号码进行画像建模,实现快、全、准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工作模式。基于反电诈大数据平台数据,实现了数据采集、标签画像、规则输出全景展现。自大数据反电诈平台自2020年9月底上线以来,共计预警处置各类异常号码34万个,强有力支撑了警方的反电诈工作。 (合肥移动反电诈小组) 二、强化警民合作,加强技防交流 建立健全警企联动机制,与合肥市反诈中心协同开展防范通讯信息诈骗整治工作。合肥移动和反诈中心多次开展反诈技术交流,结合现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犯案特征和反电诈系统监测数据,从沉默期、高危终端、高频呼叫等异常通话行为下手,共同优化调整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疑似涉诈号码实施实时监控、快速追踪、精确堵截。 目前,合肥移动已为反诈中心提供涉诈号码线索247个,配合公安机关破获开卡团伙案件1起,抓获嫌疑人6人,缴获GOIP设备10台。 (与公安机关开展技防交流) 三、强化根源管理,落实“断卡”行动 重点落实入网、过户等关键环节的人证一致性核验,加强实体渠道、行销渠道工号和设备规范,定期开展稽核检查。同时,对于诈骗骚扰电话被举报号码开展同期同类入网号码反查和处置,推动线上渠道异常订购号卡的订单拦截。截至目前,合肥分公司“断卡”行动培训覆盖市场各级管理人员近300人、一线渠道及直销近2000人,切实减少和杜绝 “养卡”“屯卡”异常情况发生。活动开展以来,日均涉案号码环比下降60%。 四、强化社会合作,扩大宣传“朋友圈” 合肥移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扩大反电诈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一是广找伙伴协同宣传。以“党建和创”为抓手,积极联系当地公安局、经信局、街道、社区,开展联合宣传,扩大宣传力度。仅11月就在全市范围内与合作单位一起,开展反电诈联合宣传活动50余场次。 (警民联合社区宣传) 二是联合媒体提高宣传质量。主动联系当地电视台、报社、新媒体达人等媒体资源开展联合宣传,扩大宣传触角、使反电诈知识触及更多群众,彰显移动公司的社会影响力。 (在电视上宣传反电诈知识) 三是深入重点群体,联合学校、养老院开展宣传。针对电信诈骗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和与银发族,合肥移动深入大学校园和养老院,告知电信诈骗案件的发案特点、方式以及如何识别,提醒“不轻信、不汇款”,不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存款、银行卡等信息,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 (走进大学、养老院) 五、强化自有宣传渠道整合,织密安全防护天网 合肥移动利用线上线下两块宣传阵地,针对不同人群无死角的进行宣传。 一是活用新媒体,线上宣传全面展开。合肥移动移动通过说唱歌词、抖音反诈小短剧、网络直播、H5页面等多种新颖、互动性强的方式,对断卡行动、反电诈小常识、常见法律问题进行介绍,提高宣传传播的实效性、广泛性。截至目前,订阅号、视频号共发布设计反电诈推文、视频十余篇,阅读量累计达7万人次。 (在订阅号、视频号进行宣传) 二是利用线下阵地,面对面讲解毫不懈怠。在营业厅,营业员为每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提供手机恶意软件防范和钓鱼网站防范知识手册,并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详细介绍防范通讯信息诈骗的“八个凡是”和“三不原则”。
(自营厅内的反诈宣传) 在实体店面张贴“断卡行动”及反诈骗警方公告,引导社会渠道主动走进居民小区,向小区里的老人和儿童散发宣传折页,介绍通讯信息诈骗针常见招数和防范技巧,帮助他们了解安全使用智能手机的常识,提高了他们防骗识骗的技能。
(社会渠道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辛勤的付出获得了社会认可。近期,合肥市公安局反诈中心专门向合肥移动送来感谢信,表扬合肥移动在“两卡”治理、开展防诈宣教、反诈预案机制建设以及常态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的突出表现。
(反电诈中心感谢信) 这封沉甸甸的感谢信背后,凝聚了合肥移动全体员工的努力。未来,合肥移动将继续通过技术防范、规范管理与反诈宣传的工作体系,不断加强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工作能力,配合执法机关,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 许吴百
|
文章导航条
安徽生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安徽生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安徽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安徽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安徽生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551-5666225 邮箱:hftogo@ahlif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