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艺术创作生产和展演展示丰富多彩,文物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果丰硕。越来越丰盛的文化大餐不仅让群众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滋养。

  文化惠民

  让老百姓尽享文化大餐

  即将到来的“两节”假期里,省城市民有多场大戏可以选择。从9月19日至10月3日,一场“中国优秀舞剧展演”将在安徽大剧院举办,《立夏》《徽班》《粉墨春秋》《一把酸枣》《家》5部舞剧依次登场,为合肥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舞蹈艺术盛宴,并且所有演出均实行惠民票价。这批舞剧都是国家艺术基金近年来立项资助的精品力作,曾分别获得国内外各种舞台艺术大奖。

  作为第五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的重要内容,像这样的好戏、大戏,在全省各地还将不断上演,一直持续到年底。今年9月8日,第五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在合肥启动,以“促进文化消费、提升文明素养”为主题,通过“创新推动,精准拉动,政企互动,上下联动”方式,共开展4大系列40项重点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2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体现了“惠民”的主题。其中“五看刷卡消费立减折扣”系列活动将由财政提供补贴资金(省级资金安排918万元),采取“总量控制、直补消费、立减折扣、补完为止”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看书、看报、看戏、看电视、看文化旅游景点“立减折扣”优惠,并在补贴额度上向国贫县倾斜。

  “好戏大家看”系列展演包括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全省小戏折子戏展演、文化扶贫携手小康巡演等9大系列活动,省内外70余家单位共演出1000余场,其中大戏94场,小戏折子戏12场,儿童剧14场,荟萃戏曲、音乐、歌舞、歌剧、音乐剧、曲艺等反映脱贫攻坚、乡风文明、红色革命的优秀剧目。藏族歌舞乐《雅鲁藏布》,儿童剧《梦想的眼睛》、《谁抢走我的爸爸妈妈》,淮剧《祥林嫂》,坠子戏《套路》……内容丰富多彩的演出将一直持续到年底。

  今年的文化惠民消费季还将推出文创及非遗产品展销、数字文化产品展览等活动,展示近年来数字文化产业等新型业态,包括第五届动漫大赛、信息消费城市行、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淮北市第三届动漫电竞嘉年华、马鞍山“互联网+文化惠民”等,满足群众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

  自2014年以来,我省已连续举办4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带动文化消费累计超过160亿元,参与人次超过2.2亿。

  非遗传承

  设立非遗传习基地68个

  在巢湖市黄麓镇掇英轩的纸笺加工车间,纸笺加工技艺项目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刘靖正在小心地整理一幅幅精美的纸笺。在他和掇英轩匠人的手下,通过染色、施胶、填粉、施蜡、托裱、洒金、挣平、水印、描绘等多道工艺,一张张素面朝天的手抄原纸变身或华贵或素雅的纸笺,向世人展示中国纸的魅力。从小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潜心钻研,刘靖复原了尘封百年的粉蜡笺工艺,并以自己的力量,将传统纸笺加工技艺不断传承开来,发扬光大。在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刘靖还在巢湖市黄麓镇征得14亩土地,立志打造出国家级非遗纸笺加工技艺传习基地和展示活动中心,并将在这里建起全国首家纸笺博物馆。

  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单,我省共有45人入选,刘靖名列其中。此次我省入选非遗传人数量居全国第六,涉及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及民俗等8个类别,其中,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类别为首次入选。至此,我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达119人,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类别中,均有传承人入选。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构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我省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数字化抢救性记录。选定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抢救性记录对象,通过音、像、文字、图片等方式,记录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及传承活动,形成文本和影音资料,建立非遗项目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形成文稿200余万字,文献资料20TB,视频、音频资料1900GB,拍摄照片11000余张。

  我省各地市还探索实施了“名师带徒”工程。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具备非遗项目传承技艺,长期从事传习活动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结成教学对子,签订协议,明确传授内容、职责、义务和目标,通过1~2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完成教学任务,并给予每位“名师”资金补助。我省还建立非遗传习基地、传习所、展示馆,引导传承人进驻,开展传习活动,并在传统节日和国内外文化交流中推介非遗传承人参加展演,展示传承人风采。目前,已设立非遗传习基地68个、省级非遗传习所19个、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0个。

  文化交流

  徽风皖韵讲述美好故事

  近日,2018中国西藏雅砻文化节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开幕。来自安徽歌舞剧院、话剧团、杂技团,蚌埠(安徽)泗州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徽省演员与西藏山南演员共同表演了民歌、舞蹈、杂技、戏曲等代表徽文化和藏源文化的精彩节目,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安徽省援藏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山南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歌颂了皖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经典名段的上演,是我省黄梅戏院团自1959年首次亮相西藏后再次入藏演出,回味悠长的安徽声音在现场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安徽是文化大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安徽文化“走出去”,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今年6月,由故宫博物院、省文化厅和黄山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徽班进京展演活动在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畅音阁大戏楼内上演,传统徽剧《万花献瑞》《小宴》《观阵》《贵妃醉酒》《徽班进京》等精彩亮相,这是继228年前徽班进京之后,徽剧再次重现故宫,实现了历史和现代的交融。这次演出也是继“徽匠神韵”故宫特展、“明月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新安八家书画展”活动之后,我省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活动,推动文化遗产以多种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感受它的魅力。

  弘扬安徽文化,传播安徽声音,徽风皖韵还把安徽故事传送到了更远的地方。据介绍,仅2017年,安徽省文化厅就组织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59批次、882人次,涵盖五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今年7月28日,由安徽省文化厅、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2018泰国曼谷中国安徽文化周”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50余幅中国当代新安画派书画艺术精品以及代表安徽工匠工艺的明德折伞、徽州雕刻、花山剪纸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精彩亮相,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演更是引起轰动。

  文物展览

  展示安徽历史文化风貌

  即将到来的中秋节里,位于省城的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中秋话古砖”活动尤为吸引观众的目光。从秦汉到六朝,千余块古砖带着精美的图案或铭文,向观众讲述遗失在久远时光里的故事。

  像这样的文博活动,源泉博物馆经常举办。在馆长宣繁秋看来,“一座好玩的博物馆一定是好的博物馆”。源泉博物馆于2009年5月1日正式落户合肥市蜀山区,目前拥有关于安徽历史文化、重大事件、政治名人、楹联匾额、徽州三雕、民风民俗等相关文物藏品近6万件,占地面积50余亩,拥有十二馆一群落。 “源泉的办馆理念是传承历史、回报社会、推动社会文明,并培养以此为核心的人才,同时,为行业博物馆群体的发展提供价值。”近年来,源泉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省首批十佳民办博物馆”“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优秀非国有博物馆”等。

  博物馆是城市的会客厅,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截至2017年底,我省博物馆纪念馆达到了230家,藏品数量131万件,免费开放220家,每年陈列展览800多个,年均接待观众3000万人次。不仅国有博物馆蓬勃发展,像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一样的非国有博物馆在我省也迅猛发展。据统计,我省现有非国有博物馆80家,占全省博物馆总数的34.8%,居全国第五位,包括历史文物、民俗、艺术、自然科学、行业等方面。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安徽悠久多姿的历史文化风貌,引领人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 肉馅的小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