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一些的是芦苇、高一点的是杞柳,沿湖最高的是常见的柳树,在庐江县店后村,高高矮矮错落着几十米的防浪林。未来,沿着巢湖边,还将建起合计100多公里的沿湖堤防,这些堤防属于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已经列入了国家今年计划开工的15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今年将开工。
 
  未来将建起100多公里的沿湖堤防
 
  “防浪林庐江段就有13公里,起到了生态修复、消浪护岸,崩岸治理、防止水土流失等重要作用,这个工程2015年就已经完工。”庐江县环保局副局长陶善银介绍,防浪林建设属于巢湖南岸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
 
  如今,防浪林里还有大片的芦苇,如同湿地一样,入湖污水在这里得到净化。“这就像两层防火墙。柳树多了鸟也多了,水生植物也多了,现在防浪林里到处都是鸟窝。”陶善银表示,防浪林起到了湿地净化过滤的作用,还维持了一个小环境的生态平衡。
 
  从防浪林继续沿着环巢湖大道往南走,修好的店后观景平台已经具备运营条件,另外一侧,已经有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巢湖“鱼货”。
 
  “现在即使到了汛期,出村就有水泥路直通环巢湖大道,开车几分钟就到大堤,非常快。而以前从西大堤出发沿着北大堤巡逻,一个来回就得走3个小时。”拥有巢湖岸线15.2公里的庐江县盛桥镇,沿巢湖有赵圩、界河圩、涧湾圩、苍头联圩、许桥联圩。
 
  以前每年汛期村里都要组织“防汛小组”,日夜守在巢湖大堤,24小时不间断巡逻。现在环巢湖大道修通后,兼具了巢湖大堤的防洪功能,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一遇。
 
  不过,合肥市还是没有放松,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已经列入了国家今年计划开工的15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加高培厚圩堤、堤身堤基防渗、堤防护坡、堤后填塘、防浪林台建设、崩岸治理、穿堤建筑物及堤顶防汛道路建设等。
 
  工程治理的主要对象为沿湖不满足防洪要求的堤防及仍存在严重崩塌现象的坡岗地,初步确定的治理范围为:沿湖堤防长84公里,沿湖坡岗地段长38.7公里,合计长122.7公里。

  “补缺补差”弥补巢湖防洪的薄弱环节
 
  2016年,面对历史罕见的巢湖流域大洪水,在巢湖水位比1991年仅差3厘米的情况下,全市淹没面积66平方公里,仅为1991年555平方公里的12%,淹没损失减少90%,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明显。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近年新建的防洪治河工程密切相关。
 
  今年,合肥市还在“补缺补差”,弥补巢湖防洪的薄弱环节,一些防洪治理工程都在争取汛期之前完成。
 
  环巢湖治理二期项目中,南淝河沿线正在建设8座泵站和12座涵闸,旱季时确保有水可灌溉,预计在今年汛期前部分工程完工。合肥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泵站可以让十八联圩的水及时排到南淝河,再入巢湖,在汛期发挥效益。
 
  去年汛期,环巢湖旅游大道长临河段一度被淹,如今1.6公里的水毁道路改建项目将赶在汛期前动工。届时,道路路面平均抬高2米多,最高处达到2.8米。这条环绕在巢湖岸边的璀璨“项链”将能更好地抵御水患。
 
  项目起点位于环巢湖道路南淝河大桥东侧桥头,自西向东沿老路布设,长约1.6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
 
  一系列的建设后,届时,作为合肥主城区防洪堤圈的沿湖堤防治理标准将提升至防洪100年一遇;巢湖市主城区堤防,自双桥河至巢湖闸为城市防洪封闭圈,治理标准为防洪50年一遇;海军圩、伍贾圩、十八联圩、中垾联圩、南大圩、庐北大圩、金同联圩、滨湖联圩、蒋口河联圩等万亩以上及万人以上大圩的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其他万亩以下小圩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