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米,站在历史的水位上,合肥交出时代答卷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摘要: 今天13点48分,巢湖中庙站水位回落至12.80米,截至发稿时,这里水位一直稳定在12.80米。
今天13点48分,巢湖中庙站水位回落至12.80米,截至发稿时,这里水位一直稳定在12.80米。 这次汛情中的上一个12.80米,是7月19日,然后一路升至7月22日的13.43米水位。接下来的历时16天,合肥迎洪出击,众志成城,将水位重新拼回到了12.80米,今天这里虽还超保证水位0.30米,但已是让人轻轻吁了口气。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12.80米水位,是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数字。 在7月19日中庙站水位升至12.80米时,熟知合肥水灾的水务专家心里都起了惊涛骇浪:因为,当代合肥水灾中最严重的1991年,这里的水位就是12.80米。 历史再次重现,但历史没有重演,站在历史的水位线上,这一次,合肥硬生生扛住了13.43米的历史极值,扛住了12.80米。 12.80米, 从1991到2020 1991年,12.80米展现的图景是:当时巢湖境内圩口全溃,合肥的南淝河、丰乐河沿岸圩区相继漫破,三河于当年7月11日下午仅23分种内便被洪水吞没,肥东的撮镇也成为“孤岛”,撮镇以南直达巢湖边均为一片汪洋。长江路、淮河路及火车站一带,出行要划船。当时合肥三县一郊由于洪涝灾害严重,许多灾民无家可归。 2020年的今天,合肥迎来又一个12.80米,但这个数字的前面还要加上“降至”,在降至之前,合肥扛起的是一个更骇人的数据:13.43米。 今天的合肥在12.80米这个节点上所呈现的是:市内交通无阻,市区市民的日常生活已基本感受不到洪水所带来的困挠,巢湖市区及上派、三河、长临河等重点镇基本安全可控;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目前京福、商合杭等高铁、高速及重要国省干线公路等保持通行;截至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因转移不及时、不到位导致群众伤亡事件。 12.80米没有变,变的是合肥这座城市,在应对突发性洪涝灾害时,合肥变得更强,变得更有力量了。毕竟,如今的合肥是从13.43米挺过来的。 7月21日,巢湖中庙站水位达到13.36米,中庙街道全员上阵,利用废弃船和石子在加固溃损堤岸。(王晓峰 韦韬) 16天, 最坏的水情,最好的准备 从7月19日的12.80米升到7月22日的13.43米,再回落到今天的12.80米,历时16天。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这是众志成城艰苦卓绝的16天,更是这座城市奋力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16天。 站在历史性的12.80米,回望刚刚过去的惊心动魄的16天,回望这场全城决战,会让所有人深刻地体会到这座城的高度、硬度和温度。 极值的暴雨、超长的梅雨期,为合肥带来的是破历史极值的水位和蓄水量,合肥大地上需要承受多出一个巢湖外加105个西湖的水。 这个150年未遇的悬湖危局考验着决策,考验着担当,考验着坚守。 科学的决策和调度首先为合肥的防汛抗洪拿下了第一局,早在汛前,合肥市就在收到可能性的预警后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通过巢湖闸、裕溪闸、铜城闸、新桥闸、凤凰颈站、凤凰颈闸等通江闸站的联合调度,合理控制巢湖水位。汛前累计外排巢湖及内河底水近15亿立方米,硬是抓住稍纵即失的战机抢排了一个巢湖的水量,如果不是这一决策,之后的抗洪难度将难以估量,也正是这一决策,让合肥在之后的决战中牢牢地抓住了主动权。 7月22日, 疯狂的水位 7月22日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正是在这一天,中庙站最高水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3.43米的极值,巢湖全面告急。同样是在这一天,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正踩着泥泞奔走在防讯一线,察看水情,与当地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研究对策措施。在此之前的一天,他就已经赴巢湖大堤督战,明确提出,必须以高度警惕、科学论证和非常之举,确保巢湖安澜。在7月24日,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部会议向全市发出了打好巢湖保卫战:“咬紧牙关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的强力号召。 为什么要咬紧牙关,面对着超限水量的压力,巢湖保卫战其实是一场“两难之战”。一边是堤内星罗棋布的重要城镇、重大铁路交通干线等重要设施需力保,一边是堤外超量洪水需要破圩蓄滞,两难之下,如何决策和调度? 而在这场决战中,合肥市防汛调度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指挥长制”,科学的决策和调度始终是决战决胜的关键,合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水利设施,全面调度董铺、大房郢、张桥、蔡塘等大中型水库拦蓄上游洪水,削减洪峰,确保了合肥城市防洪安全。 同时,合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启用了十八联圩、滨湖联圩、蒋口河联圩、沿河联圩、裴岗联圩等9个万亩以上大圩和177个中小圩口为巢湖分洪,累计蓄洪17亿多方。合肥在启用圩区蓄洪中也力求精准调度、科学有序。通过24小时的水情、雨情监测和大数据分析,精准研判启用后对道路交通设施的影响,对水位降低的贡献值。仅滨湖联圩启用前,为精准评估对周边交通干线的影响,当地交通和水文部门实地走访测算了一夜,精准控制分洪量级。由于不少圩区都是人口聚集的生产生活区,要给洪水找出路,就意味着舍弃一些良田圩区,这是科学的决策,但也是痛苦的选择。那些为大局而作出牺牲和奉献的人们,值得这座城市向他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而在保持巢湖闸、裕溪闸全力外排的基础上,合肥市委市政府又报请省防指批准,及时开启了铜城闸提前启用牛屯河分洪道,并开启兆河闸,在保证下游安全的基础上,全力抢排。正是这些强有力的举措,有效地降低了巢湖水位,为这场决战赢得了决定性的主动。 但接下来长时间持结的高水位依然让巢湖防汛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作为合肥市和沿巢湖地区的最大安全屏障,巢湖大堤正在风浪中危机四伏。而在大雨滂沱的7月26日,巢湖中垾联圩外,水位已逼近堤坝。堤外是联通巢湖的柘皋河,堤内是万亩良田和2.5万人口,京福高铁、淮南铁路、华东电网4条10万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穿境而过。柘皋河水位已达13.35米,堤内圩底高程只有7米至8米,整个形势等于头顶一桶水,险状环生。而在7月24日,巢湖大堤烔炀段的汛情也已严重威胁到S601省道……在疯狂的水位中,巢湖已经全面告急。与此同时,受蓄洪圩区启用影响,合肥短时间内更是有超过10万人需要转移安置。一场场与洪水竞速的护堤抢险应急行动在整个环巢湖带迅速展开,最硬的决战,全面打响。 7月21日上午,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紧急出动120余人,在庐江县同大镇白石天河连河村段构筑堤坝70余米,处置管涌群3处。(邹德勇 王前辉 张大岗) 7月24日,合肥市再次迎来强降雨天气。800多市民组成抢险突击队,对巢湖大堤防浪墙进行加固。( 徐小玲 张大岗) 大决战, 那些拼搏,那些身影 在科学的决策和调度下,在一个显得无比漫长的16天里,是一场场众志成城的“人民战”和固坝巡堤查险的“持久战”,是合肥71.9万人次的党员干部和一线军民扑向巢湖,扑向各条堤坝,与洪水展开一场场贴身肉搏。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合肥市各部门坚持领导带班,24小时值守,每公里巡堤查险不少于30人,做到“有人有灯有棚、在岗在干在行”,对发现险情第一时间处置。至7月底,全市出动各类机械设备、舟艇3.5万台次。出动各类机械设备、舟艇2558台。在环巢湖大堤上,一万余人投身到巡查抢险。在同大圩小南河段,为保住圩区的5万群众,4000余军民咬紧牙关奋战6天6夜,紧急加高加固了13.5公里长、1米高的堤防。 落入洪水中的冒小驰 “我是党员,我先上”“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铿锵有力的话语,映照着广大共产党人的初心。90后年轻党员,连天加夜在风雨中、在泥水里摸爬。年轻的党员妈妈,顾不上年仅一岁的孩子,在堤坝上奋战……无数普通而平凡的个体在这场决战中书写着不平凡的英雄事迹,牛角横城工作站党支部书记王大明不顾57岁缠身的疾病,夜以继日地扑在抗洪一线,每天揣着药步行20多公里守堤,及时从大堤的草丛中发现了可能导致溃堤的裂缝。54岁的三河镇滨湖学校女教师左爱珍,主动要求到圩堤上当志愿者,在风雨中,用瘦弱的身体一次次地扛起沉重的沙袋,只因在1991年,抗洪的人们曾拯救了当时还怀着孩子的她,而在今天,她自己也毅然加入了抗洪抢险的队伍。肥东县公安局长临河治安办民警李俊,为抢救转移群众的财产,和同事们一次次扛起成袋的稻谷和小麦,他们的肩膀成为让群众最暖心的依靠。年轻的战士冒小驰在接到抗洪的命令后主动请战,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连河段堤上,冒小驰和战友们在转移群众时管涌处突然发生决口水势骤然暴涨,冒小驰瞬间被洪水卷走,幸而被从水中救起送至医院抢救。正是子弟兵的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构成了合肥抗洪决战中一道钢铁大堤。 在这场决战中,有感人的壮举,更有令人痛心的牺牲。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定格在了2020年7月22日,这一天,巢湖水位上涨到了13.43米的历史极值。这一天,陈陆在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中壮烈牺牲,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奋战96小时,出警411次,辗转5个乡镇,行程600余公里,解救和疏散群众2665人的生命轨迹,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出的铮铮誓言。 他们和她们,是这场决战中众志成城的群像,更是万千咬紧牙关,扛起责任,奋不顾身的合肥抗洪一线军民的最美缩影。正是有无数的他们和她们,让合肥在这场16天的生死决战始终扛得起挺得住。在无数的双手和肩膀上,在无数的脚步和呐喊中,数百处的渗漏、塌方、滑坡被有效处置,保障了整个环巢湖带均未有重大险情发生。21.8万的群众被安全转移,4万群众被妥善安置。109个集中安置点迅速高效地设立,确保了被安置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所、有医疗保障”……一切都在向好,一切都在重新迎来阳光。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脊梁。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洪决战16天中,人们看到的是,合肥这座城市有万千的脊梁在风雨中挺立,共同撑起了这座城的职责担当,撑起了人民群众的岁月静好。与他们和她们同行于同一个时代,让人们充满信心和光明,与这样的城市相依相伴,让人们充满了自信和期待。 从13.43到12.80,从1991到2020,站在历史的水位上,合肥用拼搏与奋进交出了自己的时代答卷。 12.80米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数字,这个水位也仍在保证水位、警戒水位之上;各条堤坝在长期高水位浸泡下,仍然险情不断;而进入八月,台风又即将来临,大堤将面临风浪考验;连续十几天的奋战,抗洪一线普遍人困马乏、体力严重透支。灾情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需要加紧弥补,生产生活也需要得到有序恢复,洪水过后,艰难而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也已刻不容缓,所有这一切都是摆在合肥面前的又一张试卷。 合肥,现还需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在过去16天的决战中淬炼出的勇气和担当,坚韧和顽强,拼搏与奉献,也必将让接下来的迎考更有底气,让新的合肥答卷更加熠熠闪光!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