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实体经济都在讲互联网冲击,其实也只有中国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制造业在骂互联网。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能帮助实体经济发展,但做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伤害也比较大。

 

  蒙牛集团CEO卢敏放:蒙牛是一家传统的乳企,但我们或许比数字化的公司更需要拥抱互联网和数字化。

  

微信图片_20170621153722.jpg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

 

  三种不一样的声音,分别是走互联网路线的阿里、传统企业代表的娃哈哈,以及很传统但据说依靠互联网正在有更多发展的蒙牛。

 

  而在整个舆论场上,关于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极大影响的观点,以及线下实体店正越来越萎缩的观感,似乎正在证明马云或宗庆后的观点的正确侧面。

 

  卢敏放口中所称的互联网+乳品,难道只是一种没有立场的骑墙吗?不妨以蒙牛为例,来看个究竟。

 

  如果你只看到互联网上的电商!那你只是个网民

 

  卢敏放的此番言论,是在亚欧数字互联互通高级别论坛上,和参会嘉宾就传统乳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及其价值进行分享时释放出来的。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应景的商业说辞,那就错了。至少卢敏放举出了一个很实在的例子:

 

  “蒙牛利用数字化手段几乎打通了质量控制和检测的各个环节,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保证了全球市场上蒙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卢敏放指出:数字化的工具和手段目前已经可以覆盖蒙牛33个基地、58家工厂和几千个经销商,每天蒙牛可以获得近40万条自动检验数据,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这一数字化工具,其实指的是蒙牛引入的LIMS和SAP两大系统。很显然,这两个系统所运作的规则就是大数据,一个基于蒙牛生产环节中诸个关键节点上的细节。

 

  从这一点上,我们其实就可以撇清一个认知,即许多人所诟病的网络经济,往往集中在电子商务对实体消费上的冲击。

 

  如果企业的互联网化仅仅专注销售!那还是初级阶段

 

  格力的董明珠2015年在北大演讲时就曾指出:“美国把互联网用到科技里去了,德国把互联网用到实体经济里去,用到制造业里去了。我们中国把互联网用到运输领域,都是网上买东西。”

 

  只不过,更多的人只是看了相关报道的标题《没有实体经济马云死路一条》,就简单的将董小姐归类在了反对互联网的行列之中。

 

  结果2年时间过去了,许多传统企业的所谓“互联网+”转型,其实就没跳出董小姐画的这个中国式怪圈,依然把目光锁定在消费层面,即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的渠道优势,缩短和消费者之间的直达距离,实现在仓储、物流上的成本降低。

 

  这种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其实是非常初级层面的,只涉及销售,而未真正触及自身的产业链尤其是其生产环节。在品质始终不变的前提下,仅仅只是实现了电商状态下的“批发价”倾销。

 

  反之,蒙牛的大数据质量监控,则是一种德国模式的中国化。这个德国模式其实有个我们中国人更熟悉的名称——工业4.0。

 

  类似的路线,在一些传统企业里也已经形成规模,比如海尔,前不久发布了一个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它的先进之处很多,单是一个“消费者可以提交任何有关家电的创意和想法,自主定义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在形成一定规模需求之后,就可以通过海尔互联工厂实现生产”,其实就体现了互联网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绝不仅仅只是一个购买渠道的概念。

 

  如果回归消费,定制化与个性化就是市场!

 

  即使是在销售和消费层面,互联网也不是实体经济的阻碍。

 

  但在当下,许多企业依然将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忽悠模式。今天共享篮球、明天共享电视,后天可能只是作为发布会现场,用PPT说相声的素材,而非实际形态。

 

  依然以蒙牛为例。和上面海尔的案例不同,蒙牛虽然同样强调定制化,但还可以更深度:2016年,蒙牛的电商部门根据活跃人群的特性,推出了第一款根据大数据调研的电商专属产品‘甜小嗨’,这款甜味牛奶在视觉上主打代表甜味的马卡龙色,定位年轻族群,完全从线上消费群体属性出发,填补了甜牛奶品类的空缺,市场反响热烈。

 

  这是一种用大数据来生产消费者有迫切需求产品的方式,然后呢?和海尔的区别在哪?或许你不用懂技术,也可以设计一个新颖的手机外壳、或者定制一个扫地机器人的自选功能,但设计一个即抛型的牛奶盒子,似乎意义不大,而牛奶如何制造,又无法让用户自定义。于是乎,使用大数据来挖掘用户的需求,寻找他们的口味,也就成为了又一种产品定制的方式。

 

  过去,这种需求的实现,需要通过大量的用户调查问卷来完成,而且很不准确。你给我个酸甜苦辣牛奶口味的选择,我打死也不会选辣味;给个颜色选择,一般也会选乳白色,估计许多人连马卡龙色是什么,都未必清楚。

 

  但你能保证微麻微辣口味的牛奶,就没人喜欢?或者你叫不出马卡龙、卡其等色调的名字,却一看见就喜欢呢?

 

  唯有互联网能实现这样的零距离,这种距离上的缩短,远比销售渠道上的扁平化与零距离,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长期黏性。

 

  如果下一步互联网消灭了信息不对称,结果会?

 

  卢敏放在会议上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发言,很让我记忆深刻。

 

  他表示:中国是乳制品进口大国,消费市场潜力大,但是乳企依然面临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现状。

 

  这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即对于包括乳业在内的诸多领域,供需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才是制约其做大做强、是否拥有话语权的关键瓶颈。打破这个瓶颈,就有可能真正让企业(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

 

  通过互联网来搭建一个“秒懂”的信息平台,将供需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结果将会如何?当你以为阿里巴巴是在用农村电商攻城略地时,其实它背后的真实目的,则是想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相信,对此,许多企业家都会“秒懂”。而这恰恰是蒙牛、海尔、阿里等或传统、或互联网的企业们,作为一个探路者带来的启示,或许我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拥抱互联网的层次:

 

  初级:提升品质,用大数据来规范产业链全流程,来标准化产品。

 

  中级:发现需求,用互联网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来定制化产品。

 

  高级:拥抱信息,让信息不对称坚冰,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融,最终让企业真正了解市场,实现从上游到终端的全透明……

责任编辑: a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