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平添创新发展强力引擎
相关标签: [!--togo.keyword--]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现场
2月27日上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动员大会召开,标志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动员大会上指出,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安徽的历史使命,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根据建设规划,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到2030年将迈入国际一流国家科学中心行列。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安徽又平添一台强劲的新引擎。 新优势:国字号“金招牌”落户合肥 今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这是继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是全国著名科教之城。“合肥之所以能获得认可,与其在大科学装置、学科建设、新兴产业集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有很大关系。”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形成了集群优势。这些大科学装置在国内乃至国际都具有重要影响力:同步辐射装置达到国际低能光源的最高水平;全超导托卡马克是国际首个、国内唯一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装置是国内唯一、指标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强磁场实验装置。 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优势奠定了科学中心落户合肥的坚实基础。更是让合肥的创新站在了更高的台阶上,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起点:迈向国际一流科学中心 新春伊始,在合肥高新区长宁大道与燕子河路交叉口,合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手”共建的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建设正酣,未来一座国际一流的离子医疗中心将在这里诞生。作为健康领域的创新平台之一,这所高端的医疗中心计划在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每年将治疗2000名肿瘤患者,填补国内质子治疗领域空白。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信息领域,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争创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和联合微电子中心;能源领域,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和分布式智慧能源创新中心;健康领域,建设离子医学中心与大基因中心;环境领域,开展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装置的预研。 根据建设方案,科学中心分四个层级建设:首先是核心层,建设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新建一批大科学装置,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其次是中间层,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研发机构,以及离子医学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等一批产业创新中心。第三是外围层,引领新兴产业高端发展,促进科学中心与“三重一创”(即: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创新型产业体系)互为支撑,构建涵盖“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式产业创新体系。第四个层级是组织实施大型科技行动计划,借助高度开放的协同创新网络,将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三个圈层紧密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活动。 “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就是要依托合肥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安徽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新动能:为创新发展平添强力引擎 去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这颗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扩大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成果亮点频频:“一号工程”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基地工作有效展开,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上海段率先开通,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实现量产……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下好创新“先手棋”。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安徽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32%提高到1.9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1倍、总量居全国第7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 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推进建设,安徽创新发展将奋楫扬帆,勇立潮头 责任编辑: 维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