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样本

2016年11月,通过商业银行、非金融支付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APP客户端等117个移动互联网入口开展在线调查,获得近59万人关注,回收有效问卷逾9万份。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经济较活跃地区占比达50%。男性样本约占总人数的2/3,约七成的被访者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

图片1.png

 

二、调查结果

(一)消费行为习惯调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支付场景进一步丰富,移动支付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调查数据显示,2016消费者网上消费金额及使用移动支付人数占比呈现双增长,其中沿海地区移动支付普及率最高。随着移动支付产品创新加快,各类移动支付在消费群体中呈现分化趋势。第三方支付的手机APP因丰富的场景受年轻人群偏爱,高学历及中青年群体更看中支付中安全而选择云闪付系列产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市场接受程度较高,借贷消费支付需求表现抢眼。

 

1、网上消费行为变化

(1)网上消费金额明显上升,高学历人群及年轻女性担当主力

消费者网上消费总额保持增长。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受访者月平均网上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较2015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有50%的30岁-40岁中青年月均网上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为主力消费人群。

图片2.png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女性月平均网上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的,高于男性8个百分点。其中,超过四成的20-30岁年轻女性月均消费超过5000,远高于平均水平。另外,高学历人员网上消费能力较强,博士、硕士学历受访者中有1/3的人月平均网上消费金额超过5000元。

图片3.png

 

(2)移动支付全面普及,信用支付受到消费者欢迎

从调查数据来看,使用过手机支付的受访者已超过9成,较去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其中,广东、浙江及上海的受访者对移动支付接受程度最高,名列三甲。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消费借贷需求表现突出,使用电商或第三方机构账户提供的信用支付比例过半,而网银支付和快捷支付的使用比例较去年有所下滑,分别下降了1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

图片4.png 

 

2、移动支付行为特征

(1)“大额支付爱用卡,小额支付选手机”成为主流付款方式

 

约有四成的持卡人表示,习惯于大额用银行卡支付,小额使用手机支付的方式。同时,去年以来,移动支付科技创新加快,安全级别较高的移动支付产品先后落地应用,为消费者提供了移动大额支付的可能。如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手机厂商共同推出的云闪付系列产品,在移动终端中引入金融芯片技术,为大额支付提供的安全技术保障。调查显示,约有近1/3的受访者表示,不区分大小额均会通过手机付款。

 

(2)云闪付引领安全优势,成高学历及消费主力人群首选

 

安全与便捷兼具的云闪付产品获得了近四成的博士、硕士高学历消费者及三成的30岁-40岁主力消费人群的支持。数据显示,该群体中近九成人是看中其可靠的安全性。数据显示,高学历及消费主力人群更看中移动支付安全性,将ApplePay、HCE等云闪付产品作为其首选的支付方式。

图片5.png

 

(3)线上消费、线下购物、信用卡还款、转账成为主要消费场景

持卡人在线上、线下的实物消费、信用卡还款、转账,使用手机支付比例均超过7成,其中线上商户实物类消费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支付场景,在线下实体商户消费的比例增长较快,较去年上升了1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线下商场、便利店及餐饮类等商户是85后主力人群青睐的场所;另外,手机支付购买游戏点卡等网络虚拟已经成为95后最常见的交易场景,20岁以下受访者使用手机购买过游戏点卡等虚拟物品比例高达97%。

图片1.pngv.png

 

(二)移动支付安全现状

近年来,移动支付安全投入不断加大,公众对移动支付安全感有所提升,传统密码支付仍是受访者最常用的认证方式;指纹识别移动支付市场接受程度日益增强;消费者期望简化验证方式,增加自主配置权利,如减少验证码发送频次、开放小额双免交易限额设定等。

 

1、移动支付安全体验提升

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安全信心增强,担忧移动支付安全比例较去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主流支付方式既安全又便捷,较去年提升5个百分点,且不区分大小额均使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超过七成。上海地区约60%受访者认为目前移动支付既安全又便捷,成为全国认可移动支付比例最高的地区。

图片1.pngdgvb.pngfgtvrbhg图片1.png

 

2、支付验证方式呈现多样性需求

(1)验证方式出现分化,指纹识别使用比例获大幅提升

较2015年数据相比,今年调查数据表明验证方式呈现分化趋势。2015年,验证方式主要集中在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两种方式,而今年数据显示两个新特点:一是手机验证码需求下降。手机动态验证码使用比例较去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二是指纹识别接受程度高。被调查者使用过指纹识别方式的比例高达46%,同比增长了2.5倍,在95后的受访者中占比最高,约占7成。指纹识别验证方式有望追赶支付密码及动态验证码,成为移动支付中主要验证方式之一。另外,U盾、数字证书这类传统验证方式使用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frgbvfhg图片1.png

 

(2)自定义验证码发送条件需求增长

在常用手机动态验证码的被调查者中,约58%的人选择每笔网上交易输入短信验证码,这一比例持续三年保持下降;有三成的被调查者希望自行设置输入短信验证码的支付限额,较去年上升8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消费者对验证码的发送方式上仍有自主设置条件的期待。

ghjuyk图片1.png

 

(三)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电信网络诈骗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逐步增强,犯罪手法变化加快。同时,社交账号盗用、短信木马链接等常见作案手法不断翻新,欺诈手段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根据人群特点研究升级骗术,消费者受损比例持续走高。

 

1、男性及中老年群体支付安全存隐忧,损失人群面积扩大

今年以来,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调查数据显示,男性受骗比例偏高,较女性高出14个百分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遭遇过电信诈骗比例最高,达到五成,较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受访者遭遇到欺诈比例相对较高,均超过40%。值得注意的是,约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并发生过损失,较去年上升11个百分点。

hb图片1.pngjhm图片1.png

 

2、社交账号盗用、短信木马链接、骗取验证码成为最常见的诈骗手段

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八成遭遇过盗用社交账号(QQ号等)诈骗,如盗取QQ号冒充对方亲友或领导借钱,或者发送虚假链接等,与较去年同比增长了36个百分点。另外,木马链接短信和骗取短信验证码等欺诈手法也是常见的支付欺诈方式,遭遇两类手法的持卡人比例达到63%和51%,如信用卡提额、积分兑换等。

图片1.pngscf.png

 

3、欺诈手段分化,差异化实施诈骗

根据人群年龄的特征,诈骗方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超9成的85后受访者以遭遇盗用社交账号手法为主;八成以上的40岁-50岁消费者主要面临木马链接短信的风险;约六成30-40岁的消费者面临骗取动态验证码和钓鱼网页等欺诈的侵害,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四)电信网络诈骗损失与化解分析

调查显示,今年来发生电信网络诈骗的欺诈损失金额明显上升,手机号码注册账户信息泄露风险较高。消费者在发生欺诈损失后尚未掌握如何处置的比例仍较高,安全意识仍有待提升。此外,今年在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下,消费者的损失化解较去年数据相比得到明显改善,欺诈损失化解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欺诈损失现状

(1)以手机号注册各类账号风险损失占比较高

从调查数据来看,64%的被调查者曾使用手机号码同时注册多个账户,如金融类账户、社交类账户和消费类账户等。消费者移动支付终端一旦下载或植入木马病毒,将面临短信验证码被劫持的风险。通过找回密码功能,犯罪分子可顺利接管金融支付账户,盗取账户资金等不法活动。调查显示,此类人群遭遇过电信诈骗并发生损失的比例过半,高于整体平均水平。

 

(2)欺诈损失金额继续走高,大额损失女性高于男性

在曾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访者中,近三成的欺诈损失金额高于2000元,较去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

图片1.pngfcgvb.png

 

损失金额高于5000元的女性比男性高9个百分点;从年龄来看,两成的50岁以上的受害者损失金额超过5000元,超过平均损失比例7个百分点。

d图片1.pngvb.png

 

(3)积极应对欺诈可有效减少损失发生,没有报案成为主要因素

六成的被调查者遭遇欺诈后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挂失银行卡、报警等。因为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而避免了损失的比例达45%;从损失发生结果来看,及时采取措施的受访者实际发生损失的比例更低,较未采取措施且发生损失的低30个百分点。此外,未采取措施的受访者约有三成不清楚向谁报案或如何报案,而错过了避免损失的最佳时间。

 

2、损失化解情况

(1)产业损失化解能力提升,消费者自担损失比例下降

2016年网络欺诈损失化解情况收效明显,借助保险、司法等力量处理化损失能力获得大幅提升,消费者承担损失好于去年平均水平。在遭遇损失人群中,可全额或部分追回损失的超过五成,消费者自行承担全部欺诈损失较去年显著下降,降幅超过3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成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人群中,有超过四成的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

图片1.pngjo.png

 

(2)银行卡或账户盗用保险效果明显,亟待进一步普及推广

商业银行、银行卡清算机构、支付机构纷纷引入保险机制为消费者化解风险损失,取得了不错效果。从调查数据来看,近半数的被访者表示已配置银行卡或账户盗用相关保险。从保障效果来看,在发生风险后约9成受访者通过保险公司获赔;而未购买保险的受访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了解什么是银行卡或账户安全险,与配置保险用户相比,遭遇风险损失的比例高出13个百分点。因此,风险保障仍有进一步向消费者普及和推广的空间。

 

三、安全支付小贴士

根据报告数据,银联风险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进一步提升安全支付意识,特别是在岁末年初消费高峰到来之际,更要注意加强支付风险防范。

 

1、金融网站减少使用手机号码注册账号

报告显示以手机号同时注册金融类账户和其他类型账户时,犯罪分子更易盗取账户资金。为保障金融类账户资金安全,建议消费者区分金融类账户与其他类型账户的账号,注册金融类账户的用户名尽量避免使用手机号而选择使用包含字母数字更加复杂的用户名。

 

2、关注最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提高应对欺诈能力

报告显示当前社交账号盗用、短信木马链接等常见作案手法不断翻新,欺诈手段根据人群特点针对性进一步增强,针对不同欺诈手段特点,建议消费者应主动学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提高主动识别电信诈骗能力:一是谨慎对待社交软件中以各种借口的借款及链接,有疑问先主动电话确认;二是积分、中奖等短信链接不要轻易相信及点击;三是不要相信任何索要手机验证码的行为。

 

3、选择安全性高的支付产品,降低移动支付风险

建议网上支付金额较高及中老年用户选择使用安全性较高的移动支付产品,如选择金融芯片级的银联云闪付系列产品。一方面,云闪付系列产品对所有敏感数据均使用了“替身”(Token),从源头上把控支付信息安全;另一方面,借助金融芯片实现的双向动态信息校验技术,也大幅降低木马病毒侵入后盗取支付信息的风险。此外,还建议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在手机上安装官方正版的安全软件,降低非法恶意程序对移动支付安全带来的风险。

 

4、关注大额账户安全,选配保险可化解损失

近年来,电信网络犯罪高发,网上大额欺诈资金的金额仍保持增长。为此,产业各方积极探索有效举措,如今年以来,银联继续扩大与商业银行、收单机构及电商企业的合作范围,通过实时拦截、资金暂缓清算以及货物拦截等一系列措施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1亿元。同时,产业机构应进一步关注遭遇风险的消费者损失化解现状。特别是加强对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支付安全关注。据了解,许多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产品中增配银行卡或账户盗用相关保险,加大损失化解力度,各大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银行卡安全险。建议消费者可选择配有保险保障的支付产品或为自己的大额账户购买资金保障险,化解自身资金风险。

 

责任编辑:程艾琳